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理学大讲堂第27讲--王会军院士:我国霾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编辑 :系统管理员    时间 :2016-03-08    访问次数 :2032
2016年3月7日下午,王会军院士莅临永乐高国际娱乐官网,为同学和老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永乐高国际娱乐官网院长陈汉林教授在讲座开场前向大家介绍了王会军院士: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气象学部主任、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担任《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主编、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委员会东亚季风工作组 EAMP委员。2003年,与挪威著名科学家Ola Johannessen教授共同创立了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分别为第1完成人、第2完成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5完成人)、2010年度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全国10名)、全国优 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有4人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古气候模拟与气候变化、东亚季风气候变异及其预测。曾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现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科学通报》副主编、《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主编、中国科学探险学会副理事长。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150余篇为SCI(E)收录论文。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论文引用2000多次。
 
王会军院士这一次的讲座主题为《我国霾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王院士介绍了霾污染的危害以及成因,并着重强调: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对霾污染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其受关注度并不够。
第二部分内容为华北霾污染及大气环流。王院士使用区域内地面气象观测站点一天四次观测资料来记录霾日。发现华北地区霾日主要发生在冬季,约占33%,冬季霾日的易发主要是由于供暖所增加的燃煤以及冬季少雨天气导致湿沉降减弱而引起的。如果将1960-2012年分为两个时段看:1961-1992和1993-2012年。可以看到,霾在1992之前主要发生在冬季,但之后,全年都为易发期,而且冬季霾日数明显增加。冬季华北大范围雾霾事件的发生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高低空配置有着密切关系:对流层低层北风减弱及逆温层发展、中层东亚大槽减弱、高层东亚急流北移,将有利于华北大范围雾霾事件的发生。
第三部分为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华北冬季霾日变化在年际及年代际尺度都与东亚冬季风变化显著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使得华北地表风速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湿度减少,有利于霾的发生。
在第四部分中,王院士介绍了副热带西太平洋SST的影响。观测及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副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能够通过调制东亚冬季风变化进而影响华北地区霾日的发生。当SUB区域内SST增加时,西伯利亚高压减弱,阿留申低压减弱东移,即东亚冬季风减弱,东亚地区盛行南风异常,从而使得该区域北风减弱,水汽增加,有利于霾的形成。秋季的SST信号能够一直持续到冬季,进而影响华北冬季霾的发生。
第五部分是北极秋季海冰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霾发生日数与北极秋季海冰有着显著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2,去趋势后为-0.67,即北极秋季海冰变化能够解释雾霾日数年际年代际变率的45%-67%。揭示了北极秋季海冰的减少能够加剧中国东部地区的霾事件。
最后一部分为霾的变化趋势及成因。从霾日、能源消费总量、降水、地表风速等方面阐述了华北区域过去几十年中霾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