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下午,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杜钧研究员应邀在玉泉校区第六教学楼211室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A comparison of IC-, multi-physics- and stochastic physics-based ensembles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李小凡教授主持。
1982年,杜钧研究员毕业于杭州大学地理系。之后,于199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主持集合预报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杜钧研究员已发表SCI论文近40篇,并于2012年获美国气象学会《天气和预报》编委奖。
杜钧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集合数值预报是在一定的初值扰动与物理扰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出集合预报并不能很好地改进模式的系统误差。接着,杜钧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通过对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得出的一系列结论。相对于单一值确定预报,在对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方面,集合预报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基于初值扰动和不同物理方案组合的集合预报。随机物理扰动对于集合预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小尺度天气的预报上,比如暴雨中心的预报。而初值扰动与不同物理方案组合的集合预报方法对于较小尺度与较大尺度上的集合预报均有贡献。在集合预报中,随机物理扰动方法很难代替不同物理方案组合的集合预报方法。而对于初值扰动与物理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杜钧研究员的报告十分精彩,使得在座师生对于集合预报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起了大家对集合预报研究内容的极大兴趣。随后,杜钧研究员针对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耐心的解答,并与大家一同探讨了有关将集合预报应用在业务部门的相关问题。最后,此次学术报告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